四维英语工作室

 找回密码
 注册(中文实名)
总共1035条微博

四维微博

查看: 2578|回复: 0

一个先进教研组成长的轨迹和成功的因素分析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王建华 发表于 2009-10-29 14: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中文实名)

x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  胡庆芳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从教育学院开始承办当初的无序茫然、人气低落到现在的秩序井然、生机勃勃,短短数年时间就赢得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张人利院长语),引起了静安区、申城乃至全国的瞩目。
& q; W0 g' v9 L9 `8 w2 I" F2 f4 Y, e5 i) j5 ]3 z  L. t7 I0 t6 V
一、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英语教研组成长的轨迹描述
6 O. v) r$ U+ t$ p    正是带着对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如潮好评的欣赏,同时也是带着对附校如何能迅速崛起的疑惑,我们从2004年10月开始走进附校去探求未知的答案;又因为在2003年整个静安区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中,附校英语教研组跻身于全区5个先进教研组之列,因此我们选择了附校的品牌学科——英语作为我们观察的视角,深入附校英语教研组的教研和教学,频繁地与附校的领导、教研员、老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与对话。两个多月下来,我们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附校英语教研组的发展历程可以算得上是附校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我们从许多被采访教师的叙述和感触中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条交替前进的轨迹:彷徨中应付、压力下探索、质量上领跑。

! u% z5 L0 }  T/ T; k) E: X$ m7 @6 I: K
1、在彷徨中应付
1 L7 ?7 _$ F; k$ l2 S- H7 Z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前身是海防中学,在成为附校之前是整个静安区几所薄弱中学(比如海安中学、昌平中学等)中最困难的学校:相当部分教师学历不能达标,常年总得聘请7-8位代课教师缓和师资短缺的矛盾;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在短短2-3年间就有40多位教师面临退休;学生每年都有学生进工读学校;学生家长能把学生转校的陆陆续续都把自己的孩子转移到其他学校(这种比例占每年新生的近30%)……昔日的海防中学已走入了深深的困境,学校里人心惶惶,社会上怨声载道,教学被应接不暇的纪律问题牵制得步履维艰!当时做初二年级班主任的魏春强老师曾为一位厌学外出不归家的女生接连三天费心劳神、辗转奔波于学生可能去的大街小巷间,并动用班上学生数名一起查找,最终在一名同学家偶然发现,但是找到了失踪学生的人就能收回学生对学校失望的心吗?当时的魏老师是一脸的无奈和沉思……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坚定的信念,教师没有十足的信心和成就一番事业的共同愿景,于是在彷徨中应付,得过且过一年又一年。 9 Z5 o. y9 _# O6 a  C% Z6 E0 X
    1994年,海防中学变为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随后的1996年,江宁路三小也并入,学校遂更名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如果说以前的海防中学师生感受最多的是迷茫,教学是在永无休止的纪律问题中艰难维持,那么在更名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和后来的附属学校的2-3年里,学校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前景依然不是明朗,彷徨还在继续:相当一部分教师或自然退休或称病早退或调离本校,留下来的教师在适应对新校名的陌生和不知明天会怎样的彷徨中应付教学的工作。区教育局在思考,教育学院在思考,接管的这所附属学校将如何旧貌换新颜?
: _# v0 y( U( Z' D+ L/ z
+ ?1 U" P, k9 x9 r8 t& A: j3 \2、在压力下探索
4 a% y. c6 X8 g2 Z
    1998年6月,静安区教育局要求教育学院张人利院长承办附属学校,全盘接收学校师资,自己解决师资短缺的矛盾,但不以挖其它学校师资为前提,同时自筹经费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教育学院能否实现附属学校几年内的大变样,这直接关系到教育学院的声誉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压力是起始阶段表现出来的主题词。 7 M, t  l$ Q$ @: P  N* y. c
    在学校管理和课程改革这两个攻坚战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前,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做出了果断而富有深远意义的抉择:站在课程改革的浪尖上以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带动学校管理的改革。在艰苦的探索和深层次的思考之后终于形成了明晰的课程改革理念:“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创最近发展区教学”。紧接着在转制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大胆实践了“两个重心位移”的大手笔:在小学一年级不开设数学必修课;同时语文和英语学科在小学起始年级隆重推出,两种语言双管齐下,并且大胆实践用英语来教的数学活动课程。 7 C3 C; {% |" [8 E
    2001年,转制后的附校首届毕业生在“分流考”和“市中考”的合格率均为100%;普通高中的升学人数和达到市区重点高中录取线的人数在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均为全区第一!
' g/ i" X% d4 q7 H& J+ w; z* [2 ?    附校从来没有教科研课题的历史也被荣誉改写:荣获第五届上海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在全校普遍丰收的大好形势下,英语教研组也取得骄人的业绩:2001年5月,附校小学部的孙莹老师在上海市牛津英语(上海版)青年教师教学展评中荣获一等奖!2001年12月,附校小学部吴成芳老师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王诚成在2001年上海市初中英语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U: X$ }6 w; e
    转制后的两三年里,附校可谓在“压力下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这个大背景中,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也在新旧课程的碰撞中探索和突出重围。其中,被评为“英语首席教师”的魏春强老师算是这个教研集体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两本教材变一本教材的故事”在附校一转制就跻身于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在英语教材上起始年级全部使用牛津英语教材(上海版)。对于教上海市编教材多年的经验教师来讲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教学的重新调整。魏春强老师跟其他经验教师一样也经历了探索历程中的艰辛和情感割舍下的迷茫,因为毕竟自己对市编教材烂熟于心,驾驭起来得心应手。所有在课程改革的前一年半载,魏老师怀着对市编教材的浓浓感情,基本上是以学校规定的牛津英语教材为主线,在每周总要腾出一个课时专门教市编教材上的内容。在魏老师看来,市编看来,市编教材在语法的编排上比较突出系统性,在练习的设置上比较突出循环和强化,而这正是牛津英语教材在突出英语材料鲜活、强调听说和训练英语思维的优势之外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可以这样来形容魏老师这一年半载的英语教学:“两本教材齐头并进”,“新旧两线备考”。
6 e2 A5 x. R3 t    但是,转制后的附校高举“高质量、低负担”的教改大旗跻身于课程改革的前沿,“两本教材齐头并进”的策略背景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于是,两本教材如何变成一本教材的问题开始摆在了魏老师和他的同行们案头桌前。魏老师和青年教师们充分利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牛津英语教材内容的主题分类和教法交流,同时重新审视市编教材内容的架构,经过了一年半载的比较与整合实践,到2003年,魏老师基本上完全接受了牛津英语教材重英语知识实践运用的理念,而把市编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到牛津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之中,巧妙拓展、融会贯通,二者浑然一体。而对市编教材中略微陈旧的内容进行淘汰和翻新。因此,在魏老师牛津英语教材教授的课堂上体现出了丰实的信息量和恰到好处的拓展,既阅读涉及到了丰富内容的语篇,又围绕一个中心的话题和任务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交锋。
. J: a2 s1 x$ m! W    魏老师对课程改革深有感触地说,“在改革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中,挑战是压力,但是它也给了你发展和超越自我的空间。作为从原海防中学一路走来的一名老教师,学校沧桑剧变的历史告诉了我投身改革的潮流之中,突出旧理念的定势和行为习惯的羁绊,你的前面一定是别有洞天。”
% ]( m" ^" C2 o* T: X! h, ~0 ?
: P& z! a. v' _: `4 z3、在质量上领跑 ; C7 }  N5 X8 Y# u( j
    如果说2001年教院附校转制后首届毕业生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向全区亮出了学校教育高质量的品牌,那么2004年7-8月间全国主流新闻媒体对附校“轻负担、高质量”的连续报道则是在把这种品牌向全国宣传;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成为了全国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运动的一名标兵和领跑者。 . \) T* L/ @6 Q" n" A+ z" e
    在教育学院附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原则指导下,英语教研组把减轻学生负担坚持不懈地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首席教师魏春强老师对学校的减负精神进行了这样的诠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己任”。魏老师和他的同行们首先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与练习题的质量作为减负的突破口,认真筛选各种习题,紧扣学习的中心内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出题,适度循环出现,直至学生过关;教研组教师共同出题,优中选优,大刀阔斧地砍去机械重复的习题,精讲精练,把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放出来,在实践能力、社会责任与情感等诸多方面全面健康发展。英语教研组在减负实践中大胆地向无用和低效的学习说“不”,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教师仔细推敲100题,学生认真做好1个题”。
0 G7 x" e1 P# @( N* X    对于课堂教学,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牢牢地树立起“精品意识”,坚信“课堂上的精彩源自于课堂外的功夫”,向课堂要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与情感让他们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保证了教师不再需要用课外大量的练习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的不足,学生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投入拓展性和研究性的学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课程所蕴涵的知识。正如邓敏老师所感悟的那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更多的是亲历一种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身心都得到成长,而不是为了获得一堆搬不动的杂物。” ; }# ?; N, G$ v& \6 m  S; l" [, |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英语教研组的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提升得非常之快,显示出了过硬的专业本领,多次在全区和全市的评比竞赛中获得荣誉:2002年,青年教师贾安琪在2002年牛津英语(上海版)教学展评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青年教师孙莹在2002年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教师演讲、朗诵比赛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青年教师吴成芳在2003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附校英语教研组在静安区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中胜出,跻身全区5个先进教研组之列。
& n# E( m) y! N3 a
4 \  a8 m4 N9 P二、先进教研组成功的因素分析
+ S8 z! N0 _4 R4 @$ M6 c    通过与许多教师的访谈等多种渠道的了解,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从“彷徨”渐近“辉煌”的大变样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和提炼出这样四个方面的促成因素,它们分别是: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专业引领的强势参与、课堂公开的压力驱动、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简言之,就是确立一个共同目标,支持与压力双管齐下,孕育卓越的文化自然生成。 3 M% {+ {8 k6 \, }
' `$ `) m) I! u. a: N# R
1、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
4 p  h4 c, Q. e1 H$ W: N! E8 j
    1999年,在静安教育学院附校转制的当初,教育学院院长兼附校校长张人利明确指出英语是学校重点突破的学科,“要在英语上有所作为”,在短期内使英语教学质量跻身于全区乃至全市优秀的行列,给附校其它学科的教学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是教育学院附校给英语教学“追求卓越”的战略定位,同时也迅速化为了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这共同的愿景就是一面旗帜,全体教师为此齐心协力努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6 ?) ^5 Z: `; D4 T; Y6 O7 ^, c! j( d  v2 o9 |$ a
2、专业引领的强势参与
1 J/ S& k, q5 @5 X
    在教育学院承办附校以后,教育学院有英语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被派到附校充实师资队伍,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进行亲身的示范和手把手的带教引领工作。这批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和附校教师一起体验新课程,积累新经验,从而保证了自己教学指导的正确性和针对性。他们本来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从事着教研的工作,理论和经验的优势突出,特别是在新课程推行的过程中直接深入第一线的教学,从而使得教研员队伍始终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引领的素质。教研员和教师朝夕相处,频繁对话,及时沟通,手把手地示范带教,无疑,这种高质量、高频度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D2 e0 |" W$ M  C) ]! G+ ^. ~4 `3 r
  另外,英语教研组长期坚持学校“传帮带”的导师制度,可以说,“以老带新,新老结队,互帮互学”是附校英语教研组的优良传统。附校充分利用本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带教指导老师,带教指导老师每周要听指导对象老师的课至少1节,新教师往往在1到2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教学的标兵和骨干。 . V6 P/ o% O+ w. k7 I$ a

5 U: Z; p* Z( R5 w- w6 Y) t3、课堂公开的压力驱动 - A* D. t5 M% Q4 `/ J) a" y$ r* h/ ]
    在教育学院附校每一个礼拜三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公开日,这一天任何一节课都向社会开放,接受外界和同行的听课和评价。与此同时,英语教研组还积极配合区里的教研活动积极申请公开课,主动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一起品评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近两年共开设了近100节公开课,其中区级60节以上,市级30节以上。毫无疑问,学校的“开放日”和公开课制度,对教研组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压力驱动下,教师们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在能力的边缘上工作,专业迅速发展,脱颖而出。 4 v4 D, h; v" |0 T' Y4 \$ Y% p
% ?& s4 {* ]+ O$ K( l- X7 e
4、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 : t8 t- L1 y8 q" ^, j' y
    教育学院附校英语教研组是一个充满民主气氛的、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教研组各成员自主地去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的教师既有倾听,也有回应;在敞开自己的不足以求别人的帮助的同时,也乐于公开自己的经验并与他人分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9 X: S1 F: M7 `    附校的老师每年都积极参加英语协会举办的教师短期培训,暑假远赴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亲身感受异域的文化,并和当地的教师同行相互学习,彼此切磋教学的经验,使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环境的学习是这个教研组典型的特征。
, S7 Q8 i! \7 X4 X9 g, @    上述四个因素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相辅相成的运行系统。其中,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是成功的方向,专业引领的强势参与和课堂公开的压力驱动分别是朝向成功方向的两支推动力,而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要求的是这种组织必须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能够有效利用推动力的主体必须具有的特征。
7 Q! D# j& c  N2 r8 j6 e+ y. w7 X8 W    简言之,一个成功的教研组都可以给予这样形象的描绘:“一体”“两翼”有“方向”。“一体”即一个学习共同体,“两翼”即支持和压力这两方面的推动力,“方向”即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9 K, f5 _, s" \.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王建华四维英语工作室 ( 赣ICP备10001015号 )

GMT+8, 2024-5-4 15:0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