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联系QQ393038533 以便注册 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实名)
×
 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入情”是说“情”的萌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初读课文学生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2 {' J: q* ]' u; H 语文教学中儿童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得很好地掌握教材。可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8 q8 Y; y; i; o5 @! Y9 _# U, L2 W9 X+ }# ?6 }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 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使我记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位盲人女诗人的诗句:“我用我的心灵去看呀 ”这真是打动我们心灵的诗句,以至到现在我还时常忆起,并体会其中的美妙。我以为这是“感受”的最生动的一例。
. C0 B4 j1 `9 {& I' P/ C1 ^6 S0 y1 ]5 ~& Q. { k$ D
让学生去感受需要多种感官的兴奋,是一种综合效益。因为感受的输送兴奋是弥散的。所以我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让学
3 {5 J1 @# Y9 G- \+ D; v/ Z
9 T( `1 Z% ?$ \7 D 生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语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形象。从童话角色,寓言形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乃至常识课文中,那海底世界里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宇宙天体的运转,月食的形成,太阳的火热,博大……,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唤起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励,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窃窃自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 ”,“真有意思 ”,“多可笑 ”,“我都为他担心 ”,“我们去那儿好 ”……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中。+ F1 [3 ^" O5 v: ?0 H* ^
* Z$ m( C6 U C, h 当然,这是需要铺垫,就像戏剧一样是一幕幕推向高潮的。儿童的情感也有一个心理流程。现在拿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来加以说明。! |6 L* H+ B7 L( O- Z' T5 U* R% p
9 M+ }4 o& k: @( `) c 导入新课:读这篇小说《麻雀》,我觉得就像在看一幅一幅图画,你们读读课文,看能不能看到,看到了哪些画面?(根据小说主要是以刻画形象展开情节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使小说中的形象成为儿童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儿童很感兴趣。)- C7 e2 {5 Y8 e4 r/ D+ V$ Z) _
' z* t/ P. R2 q3 p' ^1 k0 Z5 p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四幅简笔画:“我带着猎狗去打猎;小麻雀被大风刮落在地;老麻雀从树上飞下与猎狗搏斗;猎狗后退。(简笔画画面为儿童认识理解课文形象提供依托。) : ?- N7 W+ z( p! d; g& h% V }
& U; w. N: T! B1 Q+ s
利用画面,细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小麻雀和猎狗的词语。分别让女同学男同学轮读,形成鲜明对比,一弱一强,渲染感人的气氛。(孩子开始同情小麻雀。)
$ |: b8 b& B0 P4 P# v+ b/ j/ j) X8 {
突出重点,用音乐强化情境:播放一段节奏快,力度强的音乐,进一步渲染弱者奋不顾身地去与强者决一死战的紧张的气氛。(音乐的旋律扣动着心弦,孩子都很紧张,十分关注老麻雀和小麻雀的命运。) " B: X% z% A8 D* f6 o
+ C4 t/ | U& ?9 s: w4 l( n
音乐的语言,眼前的画面,课文语言的形象又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的搏斗场面,促使孩子们焦急不安的忧虑的情感油然而生,有学生说:“我好象听到麻雀尖厉的叫声”“我担心猎狗会把麻雀一口吃了,我不敢透口气。”“我听到猎狗的叫声似乎变得无力了。”
7 B C2 B9 _( f* H( I3 S
, `4 O8 K- ?2 ~7 c) H 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课文描写老麻雀的“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绝望地尖叫”“呆立着不动,准备一场搏斗”等生动的语言,他们有了形象及情感色彩的感悟,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8 z5 E; g0 M& F% r
0 s# z( Y) ~; \3 l4 c!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