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发表于 2020-10-19 11:29:27

李镇西:一个人要善良正直地活下去却很艰难,哪儿出了问题?

【李镇西专栏】
一个人要善良正直地活下去却很艰难,哪儿出了问题?
原创作者|李镇西(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留下一份“绝命书”(点击查看详情)而走上不归路。网上一片沸沸扬扬。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同情甚至赞美逝者。
我知道“死者为大”的道理。但我目前听到的毕竟还只是“绝命书”的一面之词,是非曲折,臧否褒贬,我不好也不愿草率做什么定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还有待相关部门调查,因此我不打算具体评论此人此事。
但这不妨碍我由此再次产生联想,一个人要善良而正直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有多难?
几乎所有新中国的孩子都是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的歌长大的,通过这首歌,亲爱的祖国给孩子们展现的是一幅多么明媚的前景!“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唱这句歌词时,孩子们心中升起的一定是“时刻准备,建立功勋”的豪迈愿望。
用现在很时髦的话来说,这就是“初心”。
最早唱这些歌儿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六七十岁,有多少人坚守初心地走到了今天呢?
几乎在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同时,另一种“教育”已经开始:迎合大人,作文写假话,“不要乱说话”,被打小报告,老实做事被斥责为“你傻不傻啊”,投机取巧则被夸为“真聪明”……成人世界里的潜规则已经开始运行。
再大一些进入中学,可能因为善良而被人嘲笑;可能因为正直而遭遇挫败,于是“学乖了”:什么该说(写),什么不该说(写),已经心知肚明,于是有了两套日记,心里想的不一定写在作文里,演讲时说的不一定是自己想的,“说话做事长点脑子好不好?”大人也这样告诫孩子。
于是,纯真开始蒙尘,童心开始生锈。
如果不这样呢?
我想到1987年11月,一位高一女生因为恪守善良正直而感到窒息,最后为真善美“殉道”而结束了自己十六岁的生命。为此我写下一篇《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长篇通讯发表在198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和第二版,反响强烈。
北京一位中学生给我写信道:“我们想做好人,可社会容不下我们……”
32年过去了,这种情况好一些了吗?
如果好一些了,那为什么现在绝望乃至自杀的人更多了?
如果更严重了,那“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成果”从何谈起?
当然,真正为了保持善良正直而走向绝路者是个别的,但有着同样苦闷而不得不苟活于世的人则绝非少数。许多人选择了各种“生存智慧”,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等书中寻求为人处世的“策略”,包括说话的“技巧”。说一套,做一套,八面玲珑,察言观色,明哲保身,见风使舵,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人们说这叫“情商高”。
可钱理群教授则称之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然也有极富智慧的成功者,所谓“圆融和不圆滑”,所谓“外圆内方”,但这样的高人太少,太少。
如果还有人理想不灭、信念不倒、善良如初,正直依然,那么人们会说这人“还不成熟啊”“书生气十足”,当然更有蔑视的说法:“不识时务!”“这人读书读傻了!”
其实,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善良和正直。但人毕竟不是处在真空中,也要生活更要生存。为此,有时候不得不放弃原则,迎合龌龊,最后活成了连自己都很恶心的人。
否则,即使不死,也伤痕累累。
这样的人生,谁输得起?即使自己想“我不管,豁出去”了,可有家庭有儿女,谁敢让亲人们陪着自己去“赌”?

以我60余年的人生阅历,几十年来,在我的视野里,能守住人性本色者多半不得志,而昧着良心的厚黑者则活得很滋润。
君子向隅而泣,小人春风得意。
真善美还管不管用?人类的美德、人性的良知还需要坚守吗?
有人说:“何必那么非黑即白?难道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就不能有点平衡吗?”
好,请持此论者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我知道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绝对光明,总会有一些阴影,纯而又纯的国家只在天上。但让善良正直成为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使绝大多数人能够清清白白地工作,能够过一种“不吃亏”的生活,这不算过分吧?
让好人有好报,这也是我的“中国梦”!
我们总是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歌颂我们辉煌的成就。这当然没错,只是我总忍不住想,这“伟大”和“辉煌”如果不落实于每一个普通公民踏踏实实的生活、坦坦荡荡的生命,恐怕这“伟大”也太空洞了,这“辉煌”也太苍白了。
别给我讲大道理,我只想朴素地问一声——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善良正直的人不想随波逐流地堕落,只是想干净而磊落地活着,却总是受压抑,被打击,遭遇种种不公,甚至连活下去都很艰难,这是哪儿出了问题? 2020年10月17日早晨,于深圳至贵阳的航班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镇西:一个人要善良正直地活下去却很艰难,哪儿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