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玲 发表于 2009-9-24 20:48:34

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发布: 2008-3-21 10:23 | 作者: sryy | 来源: 上饶英语教学网 英语社区 英语教研 上饶教育在线
《教 师 成 长》考试辅导资料
所谓教师成长,实际上是指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有“专业素养”,比如有教育智慧,有真才实学;善于管理,严而有度,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第二,有“积极心态”,比如风趣幽默、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像实习老师那样有平等意识和新鲜知识;像帅哥、美女那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

主题一 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一、“吃透”教材
(一)先吃透教材,再超越教材
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死守课本,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会超越课本。
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教师可以调整教材。但教师在调整教材前,一定要充分地“吃透”教材。
(二)“调整教材”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不一定要严格按教材顺序教学,可以调整教材顺序,把某些教学单元提前,或者推后。但是,大单元的调整必须与学校管理者沟通。
2、教师调整教材时必须克服随意性,调整的标准是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3、教师可以与教科书平等对话,学生也可以与教科书平等对话,提出不同的观点,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但是,有些约定俗成的结论还是需要尊重的。
4、学科不同,操作也不一样。比如美术老师可以比较方便地调整教材。数学的逻辑性较强,更多地只是补充而不是大的变动。
(三)讨论:怎样充分“利用”教材?
“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第一,“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总量不变,但变换教材中各教学单元的顺序;第二,“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中各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第三,“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二、“补充”教材
如果教师发现教材比较单薄,或在现有“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可以将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使现有“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
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内容。
三、“更新”教材
如果教师发现现有教材内容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
(一)解释: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补充”教材以维护原有的教材为前提。“更新”教材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原有教材的内容,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二)讨论:“做正确的事情”何以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是重要的,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遭遇一个障碍---原有“教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旧教材成为新教学方法的瓶颈。于是,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否则,教师就只能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微调,而不能使教育发生整体的转换。2000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出现的“教育改革”称为“课程改革”、“新课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改革”、“新教学”,这是有道理的。
从“教学改革”转向“教材”及“课程改革”,这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对教师来说,以往的教育改革常常显示为“教学方法”的调整,却不知道真正应该调整的首先是教材。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情。方法是对的,方向却错了。
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情”。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

主题二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什么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至少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一、传道
(一)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的“传道”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二、授业
(一)授业的方法技巧:及时反馈和整体学习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那就是“及时反馈与矫正”。
第二句话:“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强调的是整体学习。
(三)讨论:何谓“知识结构”与“及时反馈”
美国学者布鲁纳虽然不见得是最早提出或倡导“知识结构”的人,但他是比较系统的解释“知识结构”的人。“知识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前提。
从“知识点”到“知识结构”的学习,是一种“整体学习”的套路。“整体学习”不是不学“细节”,而是把所有的“细节知识”放置到“整体背景”中。
与知识结构一起构成学习的基本要素的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及时反馈”。在理解“及时反馈”的意义时,我们建议人们最好从“游戏”那里寻找灵感。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不要小看“学习就是玩游戏”这么一条很简单的教育隐喻。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及时反馈”和“及时矫正”。

三、引起主动学习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就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一)解释:“学习就是学走路”
主动学习最好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习的这个秘密在叶圣陶那里早已被“识破”。1962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明指归向,分析方法,隐藏推理。
(三)讨论:什么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内容:第一,教师以自己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结构”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第三,让学生学会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主题三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一个教师如果有课程智慧和教学智慧,他基本上就可以“上好一堂课”。但是,教师仅仅只能上好一堂课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有基本的管理智慧。这种管理智慧的核心是教师的民主精神。

一、民主管理
(一)解释:让学生自己做主
管理智慧的关键要素是民主。对教师来说,民主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商量。
(二)讨论:教育中的民主意味着什么?

民主还意味着自由“选择”。自由与选择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它们休戚与共。如果没有了基本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选择”也就成为虚无。
一个好的班级管理者,应该让班里每一个孩子是自由的、有活力的,他能够自由地奔腾。尽管学生学习的时候需要安静,但安静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活力,有激情,能够奔跑。如果学生已经被教师管得一动不动了,下课也不跑出去玩耍了,这种管理就比较失败。

二、管理的技巧
我们没有必要过于依赖技术、技巧以至于成为“技术主义者”、“技巧主义者”,但是,没有人会否认:管理总是需要必要的技术、技巧的。
(一)解释:班主任的管理技术
班主任的管理技术主要显示为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技巧与技艺。具体地说,这种技巧与技艺主要涉及一些处理“人事”的技巧与技艺。
班级中的“人事”并不复杂。学生群体中的这些“人事”主要包括学习事件、情绪事件,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等等。作为班主任,常见的问题是:如果学生群体中出现“偷窃”事件怎么办?如果学生与某个教师发生冲突怎么办?如果学生破坏班级规范怎么办?

三、教师威信
管理的根本精神是民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这是管理的核心目的。但是,无论民主管理多么美妙,它总还是需要一些辅助策略或前提条件。如果说“技术”是民主管理的辅助策略,那么,“教师威信”则可以视为民主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解释:敬畏而喜欢
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学生敬畏而喜欢他。教师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
学生凭什么敬畏教师?敬畏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学生好,学生就喜欢他。
(三)讨论:怎样做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一个一个的班级有生机了,这个学校就比较有生机。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万玮的关键词是“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三个人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者的魅力辅之。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他的班主任策略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强调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主题四
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须有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一、教师的主动精神
主动,还是被动,它使人和人之间拉开距离。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主动精神何以让某些教师顺利地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而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师?而那些一直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教师如何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中的“失败者”?
(一)解释:创造性执行、生涯设计与自强不息
教师的主动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1、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
2、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
3、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三)讨论: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差别。有些差别是可爱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有些差别是有意义的,比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前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差别”都有意义。总有一些“差别”,它的别名叫“差劲”。那种“太差劲”是人格的不健全,它显示为精神上的“残疾”。那种“差劲”绝非简单的“差异”,而是人种学上的进化与退化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根本的差距在于人的主动性的强弱程度。强健的主动性使人总是能够努力克服障碍与困难;差劲的主动性则会使人长久地受挫与受难,这些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二、教师的乐观心态
(一)解释:宽容,赏识他人,有激情地生活
教师是一种资格。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
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有宽容精神的人是某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不会对他人喋喋不休地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
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赏识就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而有“激情”而快乐地生活。
(三)讨论:如何成为乐观的教师?
宽容对所有人来说重要,但对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生长的孩子。孩子需要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犯错是学生成长的权利。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几乎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
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才是真实的乐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困难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畏惧和退缩,畏惧和退缩的结果会导致学生自卑。教师的赏识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战胜它。

三、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
(一)何谓快乐、幸福
1、有情趣,有理想,有活力
(1)有情趣、有兴趣。
(2)有梦想、有理想。
(3)有激情、有活力。
2、爱人与被人爱
爱人与被人爱,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你若能够对某些特殊的对象充满爱心,并能够成功地获得对方的爱与尊重,你就开心。相反,你如果既对他人缺乏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又不能获得他人的爱慕或依恋,你就很可能郁闷、压抑而痛苦不堪。
3、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
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也可能是他带好了一个班级。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日常生活陷入机械的重复。为什么你无法发表一篇文章?因为你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既没有新的阅读,没有新的观察,也没有新的做法,你当然无话可说。

主题五 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教师学习、教师研究与教师发表“三要素”,教师学习是教师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教师发表是教师研究的动力(但不是目的),如果没有教师发表,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行动研究也就不会走得太远。

一、教师学习
(一)学习的形式:拜师、阅读与研修
1.
拜师
拜师实际上是一种榜样与模仿的经历,是一种“隐性学习”。
2.
阅读
好老师之所以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坏老师之所以坏,也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偶尔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某个教师酷爱读书,但他上课效果比较差,但总体上看,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更有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除了“读书”之外,教师还应“读图”---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等。
“书”与“图”各有优势。图像虽然显得形象直观,但它带有强迫的审美方式;书本虽不如图像形象直观,但这种缺乏形象和直观的书本却能为读者留出更多想象空间。
3.
研修
除了拜师与阅读之外,也可以选择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参加工作后,再回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进修、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教师提高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
(三)讨论:教师如何获取专业支持?

拜师学艺是中国技术领域的传统。现在看来,这种“师徒制”对于掌握和领会某些技术和艺术是有效的,但是它的意义是有限度的。真正可靠的专业成长方式是教师阅读以及研修。教师研修虽然有更多听课的机会,但研修是否有效,关键也在于自己阅读。
1.“好读书,不求甚解”。实际上是以“随便翻翻”的方式保持对书本的随意交流态度和轻松的直观感受。
2.“一本书主义”。随便翻翻虽重要,却不能深入。从随便翻翻到重点阅读,这是由博返约、由“多方面兴趣”转向“专业阅读”的过程。
专业阅读需要虚静而专一。一旦选择了重点阅读的文献,则应以专一不二的姿态与这本书保持深度交流。合适的读书态度是做一个“一本书主义者”:先读破一卷,再读下一卷。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懂某一本基本文献或经典名著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3.从“一本书主义者”到“博学者”。

“一本书主义”虽然对具体的课题研究有所帮助,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具体的课题研究。真正的读书,应该由“一本书主义”走向“博览群书”的自由状态。其实,博览群书并不困难,它不过是再次向“随便翻翻”、“好读书,不求甚解”返回。

二、教师研究
教师学习虽然有某种独立的价值,但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学习之后,能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和发现学校的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进入“研究”状态。

(一)研究什么: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虽然不能说所有的行动研究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但至少可以说,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都显示为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如果说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旁观者,那么就可以认为,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参与行动研究,不能成为行动研究的旁观者。
2.校本教学研究。也就是教师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教学的个案,有人称之为“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也就是教学个案研究,它是针对一节具体的课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行动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尤其重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个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和回忆,但教师的反思又不只限于个人的回顾和回忆。除了回忆,还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来思考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遗憾;除了个人反思,还可以邀请他人进入自己课堂来听课,通过他人的听课和评课来促进自己的反思。
3.校本管理研究。教师除了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之外,也可以研究学校的管理问题。当教师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学校的管理问题时,行动研究就显示为校本管理研究。
(三)讨论:什么是行动研究与什么不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关键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
1.参与。即教师参与研究,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即研究者”。行动研究一定得由行动者比如中小学教师自己做主。如果一项研究由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把持,而不是由教师自己做主,那么,这项研究就不能称为行动研究。

2.改进。也就是说所做的研究必须能够改进教师本人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假设。如果教师的研究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这种研究就不能称为行动研究。

3.系统。如果一种研究没有系统的考虑,它就失去了“研究”的资格,即使行动研究也不例外。如果教师的研究显示为“随意性问题解决”,那么,它就不能称为行动研究。

4.公开。公开至少意味着两种品质,一是“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公开的”探究而不是私下琢磨。二是与其他教师或研究者合作,而不是私下的个人化操作。
因此,一种称得上研究的活动就应该争取公开发表以便进入公众对话的一个部分。公开发表的价值还在于,一方面它为批评打开了一扇门户,使经由批评而得到改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将传播研究的成果而可能带来课程知识的增长,并因此而便于他人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
总之,在行动研究的四个特性中,“参与”和“改进”使行动研究与一般的定性研究或书斋式的“传统研究”、或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正规研究”区分开来。“系统”与“公开”使行动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或简单的、零散的、短期的“反思性教学”。

三、教师发表
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并在“教师博客”上叙述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可简称“行动日志”)。这种叙述的形式可以称为“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解释:“阅读日志”、“观察日志”与“行动日志”
教师可以讲述的故事包括“我今天读了什么”,这是“阅读日志”;“我今天看到了什么”,这是“观察日志”;“我今天做了什么”,这是“行动日志”。
如果教师既不阅读,也不观察,也没有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今天的生活是一种“混世”状态。
在阅读、观察和行动三种日志中,“阅读日志”具有前提性意义。阅读既可以显示为私人的兴趣,也可以显示为公开的交流。如果教师期望自己的阅读以及相关的研究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师博客”发表自己的读后感。
“读后感”可以显示为三种方式:
1.摘录。即摘抄有价值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这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果教师在教师博客上写读书笔记,那么,教师博客就相当于教师的“笔记本”。
2.评介。不仅摘录最好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而且摘录了这些词语、句子或观点之后,紧接着讨论自己的感想或做点评。显然,这是对第一种读书笔记的超越。
3.综述。不仅摘录,也不只是对摘录的观点做点评,而且围绕本书或本文所蕴涵的主题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对该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和阅读,并写出总体的阅读印象,这是第三种读书笔记,可称之为“综述”。
如果说第一种读书笔记显示为“他说了什么”,第二种读书笔记显示为“他说得怎么样”,那么,第三种读书笔记则显示为“他们说了什么和他们说得怎么样”。

(三)讨论: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可以理解为描述教育故事,这种“描述”、“描写”形态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的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
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那么,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呢?
1、将“教育生活”还原为“教育冲突”
故事的要素很简单,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为什么有些故事可读、动听,而另外的故事不具可读性、不动听?这里面的秘密是:好的故事总是显示或暗示了某种冲突。冲突越宏大、深刻、不可调和,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可读、动听、迷人、感人。冲突越微小、越容易解决或缓解,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不值得阅读、不值得思考、不值得回味。
凡有“教育冲突”发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故事。
2、如何识别“教育冲突”
有些教育冲突是可见的,但大量的教育冲突是看不见的,它们保持沉默、处于遮蔽状态。只有那些比较“敏感”的人,才会关注、识别并面对这些沉默无语的“教育冲突”。
所谓“敏感”,实际上是具有某种“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而某人是否具有发现教育冲突的“眼光”,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如果这个人具备了“个人化的教育理论”,那么,他对教育实践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就能够“慧眼识冲突”。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这个难题说白了就是: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论文。但是,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需要讲故事的人是“懂教育道理”的;需要讲故事的人用他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懂得的“教育道理”去照亮、公布那些沉默无语的“教育冲突”。这样看来,教育叙事并不简单,做教育叙事研究绝不比写教育论文容易。


余慧 (2009-2-18 17:25:06)

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在我们县,是一门比较薄弱的课程.记得我04年毕业的时候,分到我们学校,学校里居然没有英语这门课.05年开设了这门课,也是作为副课上,所以作为一个英语专业老师,我却成了语文,数学老师.我想:一个是因为我县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的缺乏,二是农村教育的落后.’但是,弱不要紧,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重视英语,我们会强大起来的.在最近的几年里,英语教育在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下,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英语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英语老师终于看见了曙光,我们不但上了英语课,而且县教育局给了我们老师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多种学习机会,举办了各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和对全县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各地学校也开始重视英语这门课,开设英语课程,成立英语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所以,在竞赛活动中,中,学生的口语中,我们看到我们
英语教育教学在成长,我们的老师在成长,我们的学生在进步.
    当然,我们这门在艰难徒步的课程还有许多的困难,我们要使英语教育能够有更大的进步,离开老师砖研,离不开广大英语爱好者,离开大家的支持,离不开学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