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玲 发表于 2009-9-24 20:45:35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发布: 2008-3-21 10:22 | 作者: sryy | 来源: 上饶英语教学网 英语社区 英语教研 上饶教育在线





《课堂教学》复习参考
主题一    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现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说明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
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新课程考察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


二、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教师的观念变了,教师的角色变了;课堂教学目标变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教学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三、如何克服和低效的教学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的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表现之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
表现之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表现之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泛化
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
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
突出问题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5.预设生成的冲突
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
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必须做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四、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有效教学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


主题二 教学的生成性
一、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新课程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以下新要求: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
第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二、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三、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
课堂上说得多,想得少,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2.悟读变误读
误读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囫囵吞枣,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四、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主题三    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新课程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但传统的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是本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突出表现在:
第一,
太重基础扎实,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
第二,太重基础扎实,导致负担过重、兴趣丧失。
批评双基教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双基,否定双基,我们强调的是:
第一,双基的内涵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
第二,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最终只能走向其反面,丧失双基自身的价值。
确立三维目标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2)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
(3)课程本身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使日常的学科学习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主题四   教学情境
一、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二、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
(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1.操作
2.表演
3.活动
4.演示
(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
(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主要包括:
1.“作者介绍”
2.“时代背景”
3.“历史典故”
(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三、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
1.形式化的情境
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3.缺乏真情的情境
4.“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5.“电灌”的情境
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从头放到尾,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思维活动受到多媒体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易被扼杀。
四、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2.注重形象性。
3.体现学科特点。
4.内含问题。
5.溶入情感。
第五主题 教学关系
一、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征
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是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本质特征有:
一、向师性
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
二、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4、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
1.语言方式
2.动作方式
3.眼神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国外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其主要形式有:①支配。②冷漠。③贬低。
三、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
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
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
四、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对话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师生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第二,活跃师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和对话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实践中,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作为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教学中的对话作为一种方法,它的使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对话的滥用必然导致形式主义。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堂教学